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这一重大课题,《前沿》2008年卷“特别推荐”栏目转发了习近平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一文,该文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高端访谈”中,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和中国社科出版社总编辑赵剑英就“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展开对话,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中国社科院李慎明研究员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一文中指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归结为以人为本,要正确认识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区别以及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特别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原则界限。俞可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几个问题》和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路径的思考》等文章从不同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度解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前沿》2008年卷选编了四篇相关理论文章。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研究员在《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向》中指出,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根本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具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的思想高度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侯惠勤教授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中认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意识形态基本矛盾关系认识的一个重大飞跃,同时又提出了需要面对的新课题。这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的排他性与包容性关系上的突破与挑战;意识形态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关系上的突破与挑战;意识形态的集团性话语与个体性、普适性话语关系上的突破与挑战等。
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性问题是《前沿》的基本宗旨所在。在2008年卷中,北京大学哲学系黄楠森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与重大现实问题》一文中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等争论颇多的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陈先达教授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态,但不能由此推论出应该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归为所谓经典马克思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甚至是什么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更不能以它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为由而否定它在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中的地位,割断它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关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前沿》为此集中刊发了中国社科出版社赵剑英编审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的《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和浙江师范大学郑祥福教授的《文化批判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任务》等论文,就这一论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不乏真知灼见。
在“热点聚焦”栏目中,《前沿》紧扣2008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讨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选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靳辉明教授的《〈共产党宣言〉与现时代――纪念〈共产党宣言〉诞生160周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研究员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创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会王建研究员的《对当代资本主义全新形态的初步探索――美国金融危机与虚拟资本主义运动规律》以及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侯惠勤教授的《“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陷阱》等论文。这些专题文章在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热点问题上,澄清了一系列错误观点,是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的必读之作。
刊发高质量的年度学科和专题研究综述是《前沿》的基本立意之一。在2008年卷中,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吴恩远研究员的《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郝立新等人的《近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前沿述评》、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等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新进展》和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的《2008年理论经济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等学术综述集体亮相。这些学术综述材料丰富,梳理清晰,富有较高的参考价值。